2009年11月5日

能高越嶺東段探路 花東縱谷西麓-兩鐵單車跳點系列 4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霧社,

越過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
而後下木瓜溪抵達花蓮,全長約83公里,
是早期往來台灣東西部的捷徑,
為日治時期警備道中最寬闊穩定的一條。

現今能高越嶺古道是橫貫越嶺古道中相當熱門及大眾化的一條路線,
步道沿線可見標高3,262公尺的能高山,
日據時期因山名有個「高」字而與玉山(新高山)、雪山(次高山)合稱「台灣三高」。
能高越嶺古道東側,台 14 線與台電拓建道,沿途可見多處歷史痕跡,包括銅門發電廠、見返隧道等著名地點,此區地質狀況不穩定,道路沿線常有崩坍情形。

以上的描述是參考林務局國家步道系統的說明,有興趣更進一步了解的車友可至下列網址參閱:


以1小時20分的時間,輕鬆的騎單車,
邊騎邊走完慕谷慕魚自然生態廊道,開始前往今天另一個期待,

能高越嶺東段探路行程

說是探路行程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今天一個人來沒有同伴,不可能騎太遠,否則太危險。
第二是外面的警察說裡面規定是不可進入,
搞不好半路就被請去了也說不定,能騎到哪實在沒把握(人為因素)。
最後是能高越嶺東段後段的路況不明,能騎到哪真的也不知道(自然因素)。

綜合以上幾點,除了被趕下來外,
設定中午12:30要掉頭下山,保留一點時間,
不能錯過志學火車站17:58的區間火車....................
透過這次了解路況後,下次再另外專程安一次,單車能高越嶺東段的正式行程!

再次來到揚清橋頭,心情開始亢奮起來,
能親自來到能高越嶺的心願,今天終於要實現囉!

抬頭看看遠方山頭,今天不知會爬到多高.......

道路依然不寬大,路邊佈滿落葉,
感覺的出較少車輛通過。
由揚清橋之後是連續爬坡,不過坡度不會太陡,
只是氣溫有些高,開始流汗猛灌水了。

一處巨石上,漆寫著"貫通龍澗",
在這裡停下腳步,看著斗大的標語很感動,
前人開闢了這條路,讓電力得以運送,使得東西部的電力流通。
(據說早期是東電西運,現在是西電東運。)

道路繼續攀升,開始沿著峭壁前進。

一直沿著木瓜往上游前進,只是離河谷越來越高。

終於遇到一小段下坡,
爽快的滑行一段,讓緊繃的腿部釋放一下壓力。

下滑後較靠近溪谷,水流轟轟作響,
基本上騎在這條路由銅門村開始,耳邊無時無刻都是水流聲。

回頭看看剛才經過的路線,已經繞過幾個山腰了,
騎這種路線可是愛好山林路線者的最愛了,只是新手不宜............



不時可以看到巨大的電塔,
往山上一座座推進,這應該會從能高西段進入台灣西部。

路邊不時會見到台電巡視路,工程人員會上去電塔巡視,
也就是整個橫跨中央山脈的電塔,台電的工程人員都要定期維護,
這過程曾經在電視的MIT台灣誌看過。

我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電力長城
台電沿著能高越嶺道,架設了127座巨型鐵塔,
並在每隔10公里的地點建立保線所,至今仍是東西輸電的重要設施。

所以現在是騎在電力長城下,能高越嶺東段入口路線。
有時後把一條路線的人文歷史熟悉後,騎起來感受會非常強烈,
即使是路上一小段山洞,都是前人的血汗所開鑿,
尤其是這種已經幾十年歷史的道路,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已經經過數不清的山洞了

放在台電巡視道路入口,輸電塔用的絕緣礙子。

騎單車拍的分享照和開車有很大的不同,
一定要拍下沿途的特殊路況,有騎單車的人看了才了解可能遇到的狀況。

這張紀錄是提醒若是來這裡,
會有濕滑狀況(落葉/積水/青苔),輪胎千萬不要用光頭胎,
否則會很辛苦..........


險升坡是基本路況,這裡陡度還不至於太誇張。


台14線179k,這里程是由西部累計過來的,
最終點會在187.5k處接上台九丙線(接近鯉魚潭處,文蘭村)

由於隧道太多而且有樹蔭,太陽眼鏡掛在單車上,
鏡面上映射出我身旁是幾乎垂直往上的山壁.............



在山洞前看到一個既高又長的崩塌地帶,
由山頂連至木瓜溪谷,現場非常壯觀與震撼。

據說這是因地震所引起的崩塌,
而且落下的土石也讓木瓜溪形成一處堰塞湖,不過現場看堰塞湖已經消失了。

位置大約在龍銅6.5k處

過了一個小隧道後,隱約見到有明隧道

哈,見返明隧道到了!
這裡的景色大概是這段最漂亮處之一,
在網路上非常多人都有推薦,今天騎到現場果然名不虛傳!

旅行團的巴士也來了,而且數量不少,
原本為了無法申請進來有些悶,看到旅行團也都進來了,
心想至少不太可能被請出去啦!
後面的行程就是騎到12:30為止,專心留意路況就好...........


喔喔,來的巴士數量還不少,
路太窄了,先靠邊讓他們先過才好。
幾台巴士的司機向我招手示意,
山上開車的朋友大多都會對讓路者表示一下。


見返明隧道極長,是直接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向內開鑿出的一條路,
回想剛才經過的"貫通龍澗"巨石上面紀錄的氣勢,的確可以想見當時開鑿的艱辛。

旅行團有讓旅客下來走走了,這裡用走的真的可以感受出峽谷氣勢,
我也慢慢往上騎,趁光線好多拍幾張照片,下次一定要找朋友來這裡感受一下。




這裡沒有遮蔽,而上面就是絕壁,
他們在停下來拍照有點可怕,萬一有落石就遭了。


這裡也是可以看到那處地震引起的崩塌地,
和隧道對照,看的出上下範圍非常大,難怪最下方會形成堰塞湖。

留在明隧道中比較有安全感

這裡是明隧道最後一段

通過明隧道後,隱約可以看到輸電塔越過山頂。

路邊樹林間看到的應該是龍澗發電廠底下的水壩,
一直被路樹擋住,看不很清楚................

較接近時有小路可以下去,不過鐵門是鎖著。

由鐵門的縫隙往下看,好漂亮的水庫。
有個攔水壩外,較上游還有座紅色鐵橋。



這裡是在9k處

快到了!

過橋就是龍澗發電廠,路是左邊繼續往上。

剛才遇到的旅行團也正在這裡停留

一位也也騎車的遊客看到我騎車來,
特地在橋上幫我拍照,真是太感謝了!

這張大概是我認為最帥的一張照片,現在已經放到Facebook上當頭像啦......^^

由橋上往下望,實在漂亮的不像話.........

龍澗水力發電廠前的龍鳳霸,可以算是這段路最棒最寬闊的景點,
我站在發電廠前的橋上觀看這個美景,
心想幸好有事先做好功課並騎進來,否則就遺憾了!

旅行團的巴士陸續離開,剩下我繼續裡觀看這。

在龍澗發電廠大門前立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記載了這段紀錄:

   木瓜溪水力發電工程竣工紀念碑

 木瓜溪層峯聳翠,山徑清幽,河床陡峭,饒水力之利,原有由龍澗而至銅門、清水、榕樹、初英各廠、裝置容量凡八萬一千千瓦,其中龍澗落差高達八百九十二公尺,為遠東之最。第以木瓜溪主流含沙量大,不僅影響銅門發電廠之維護運轉,亦無法於豐水期增加發電效益,為改善並增加電源計,本公司於民國六十六年元月起進行木瓜溪水力計劃,工程項目包括奇萊引水、龍澗水力發電擴充、以及水簾、龍溪、清流等三處水力發電之開發,各廠前後銜接,前者之尾水為後者之源頭,本計畫增加裝置容量六萬七千千瓦,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全部竣工,本流域之開發,逐告完成,匪特發電量增大,且澄清源頭,對原有各廠之運轉維護裨益尤巨。

 本工程工區遼闊,山勢險峻,尤以奇萊工程地質錯綜複雜,其中施工時常遭惡劣地質所困,先後死事者達三十六人,計台電同仁三名、榮工處員工六名及包商人員二十七名。緬懷前人歷險彌堅 其成功不自我之精神尤深欽仰,爰沏石為銘,以紀有功,而昭忠藎 銘曰:

   束水以導湍流,
   蓄勢而生電力。

   功參造化,集眾志以成城,
   澤被群黎,應永垂餘不朽。

       台灣電力公司  董事長 傅次韓 撰
              高等顧問 朱書麟 書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 榖旦

紀念碑後刻紀著犧牲的工程人員姓名

看過這紀念碑後,由衷的佩服感念這些無名英雄,
在這崎嶇惡劣的山區如此犧牲,造福了後人。
發電廠旁邊有座土地公廟"水簾祠",也上去拜一下.........


和住在銅門村的太魯閣族保全員聊一下,
問了等一下要繼續前進的能高越嶺道路況,
他表示上面有崩塌,應該還可以通過,要我多小心。

沒多久又來了一群旅行團,這裡真是挺熱門的。

左轉要上去前,看到這個警告牌,
看來今天至多就到上面所述的的地點,時間上應該差不多。

能高越嶺道 Nenggao Cross-Ridge Historic Trail

在發電廠旁有個"能高越嶺道"指示牌,很開心終於來了.....

拍這張照還有個小發現,英文的部分有誤,上面貼的是Trall,
應該是 Trail 吧........Orz..

往能高越嶺道方向進入路更小,坡度也變的非常陡,
只能用最輕檔慢慢騎,不過這裡的景色依然很壯觀,與剛才有些不同。

由高處往下看剛才所處的鐵橋,這峽谷的確驚人。

呼......一直都是陡昇的路段,挺累人的!

一下子就爬了不少高度,
紀念碑在最下緣剛好可以看到。

旁邊是龍澗發電廠內的道路


前面好像有工程在進行.......

哇咧.....一大段路已經舖滿土石,不知過的去嗎?
用牽車的走去問施工的原住民,他建議最好不要過去,
因為等一下要舖水泥,舖上水泥後這段路要封閉...........

問過他們施工時間還要等一下,水泥車還沒上來,
因此牽過這段路後繼續騎一段,時間一到就掉頭吧!

繼續爬著陡坡往上騎,這裡應該是剛才在較低處有看到的輸電塔經過處,
這些輸電塔就是越過前方的層層山巒到達台灣西部,工程人員的辛勞血汗真是令人欽佩。
我在這裡騎車爬山流一點汗,相較於他們實在微不足道.......

山路一直左右盤旋而上,一下子又繞到另一側的山谷。


看到3.5k的標誌牌,時間差不多了......
再不下山等等會無法通過剛才的施工地點

在這裡把在慕谷慕魚買的山豬肉香腸拿出來享用,
看著遠處一直上升的道路,今天就騎到這裡,
下回再來往上攻,目標是能高越領道的天長隧道。

下滑下子就回到施工處,水泥車還沒到,
趕快順便再問問施工的工程人員這帶的路況,
不過畢竟聽他們以汽車是否能通行的角度說明,還是不好判斷。

倒是他們說曾經在上面的盤石保線所,遇到過兩位車友,
沒有帶任何補給和修車工具,
直接由揚清橋騎上去,結果破胎無法下山,又餓又冷在上面牽車,
恰好他經過將他們載下山,否則就出人命了。

這樣的騎車方式實在太大膽啦.......

聊一會後水泥車到了,
開始繼續回程....................

再次看到龍鳳壩


底下應該是木瓜溪的支流,
在橋上往下看溪谷,目測至少有一、二百公尺深。

底下不能進去的那座橋對面有個山洞,裡面應該也是有發電機組吧。

回到見返明隧道,這一路都是下滑,
在陰暗處溫度開始有些低,趕快穿起風衣禦寒。

河岸邊的大理石紋,讓人聯想到史前的造山運動激烈程度,
這些彎曲複雜的紋路即是最佳的見證。

回到揚清橋上遇到兩位車友,他們剛上來,
也是打算騎往龍澗發電廠和慕谷慕魚生態廊道,

由於考慮時間不足,
女生問哪邊較漂亮,我想了一下這樣回答:

「龍澗這邊是大一號的慕谷慕魚......」

幫他們拍張合照,
照片拍了卻忘記留下連絡方式,只希望他們能看到這遊記了.......

也幫我拍了一張取景很棒的獨照


在這麼棒的山路往下滑實在太幸福了,不上癮都很難!

回到慕谷慕魚遊客中心慢慢參觀,
順便拿出小筆電聯上網,想查詢一下明日的細部路線,
沒想到收不到3G的訊號,GPRS速度聯網太慢了,
還是等一下到志學站等車時再說吧!

會計畫要去志學站是因為原本想到東華大學附近走走,而志學站就在東華大學附近。

沿著台九丙線經鯉魚潭往山下前進

鯉魚潭附近的鮑溪自行車生態步道,
全長7.3公里,可以另外安排行程來看看。

到達和台九線的交接處了

在台九線上往北騎,右邊是海岸山脈。

往回看,左側的海岸山脈和右方的中央山脈被花東縱谷相隔,
這次的單車行程即是要沿中央山脈東麓往南,藉由區間火車跳點前進,
探索區域型的單車路線.....................

在抵達東華大學岔路後,覺得今天騎的有些累了,
決定還是直接到車站休息一下,等待晚上唯一往南的一班區間火車。

在至學火車站等車時,由於離開車時間還有兩個多鐘頭,
先將照片整理一下,用小筆電傳到blog寫篇精簡版的遊記

不過,時間只夠將照片傳完,
遊記的部分等到達玉里後再繼續完成了......

這班車是由花蓮17:44開往台東21:38,
在志學站17:58開車,預計20:01到達今天的過夜地點-玉里,
車上有一處可以擺放單車的空間,雖然不是專用的地方,但可以這樣擺已經很開心了。

晚上計畫住上次去過的和平大飯店,
今天是非假日,應該不會有訂房上的問題........



花東線的區間車真是老舊,這車的車廂跟以前讀書時搭的慢車是一樣的,
電風扇在天花板咿咿嘎嘎的轉動,彷彿時光倒轉到以前住校時代,
週日傍晚搭火車返校時,在火車上的時光........

這樣咿嘎的聲響和窗外吹來的冷風下,搭了兩個鐘頭到達玉里站,
到達和平大飯店時,竟然因為有學校全包而客滿,
後來找到火車站前一家名為瓦拉米客棧,才解決住宿的問題。

意外的住進這家瓦拉米客棧,向老闆娘請教附近的景點,
原先計畫明天只要去南安遊客中心晃一下,
隨口向老闆娘問與飯店同名的"瓦拉米步道"路況,
沒想到她大力推薦瓦拉米步道,而且建議一定要去,

問了路況後知道是緩上坡,而且階梯不多,
看來單車應該可以進去,這個隨口一問使得隔天的行程有了大幅改變,
後來連預計的六十石山都沒上去......

看來,花東縱谷實在有太多令人驚奇的單車路線了!


---------------------------------------------------------------------------------------------------------------------------------------------------------------
今天更多照片請參考以下相本.......

2 意見:

匿名 提到...

http://tw.myblog.yahoo.com/jw!iiSF4EqGER7jdTB9jTGkj5es/article?mid=16532&prev=16533&next=16530&l=a&fid=22&sc=1#yartcmt

幫你在橋上拍照車友的部落格!!

Eddie Chen 提到...

非常謝謝版主當時能幫我拍照,看起來帥極了....哈!
期待您未來能高東段的遊記喔!

張貼留言